从排他经济和棕色经济向包容经济和绿色经济转型 | AEIF2017回顾之二


黄海峰教授是北京大学PHBS绿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汇丰商学院院长助理,国际生态发展联盟创始人、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博士,同时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国家特邀国土资源监察专员、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评审专家、亚洲教育北京论坛副秘书长。他曾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法国南特大会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奖、亚洲教育论坛的生态教育特别贡献奖和国际企业社会责任大会的学术终身成就奖。

黄海峰教授长期专注于转型经济、绿色经济、绿色管理与绿色金融,他曾主持过欧盟总部召开的中欧高层学术论坛,参与过编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绿色经济报告”、世界银行项目的评审,与国内外著名学者合作出版了十多部有关经济转型、绿色经济和企业社会责任等领域的学术专著。

黄海峰教授在第三届亚洲环保创新论坛(AEIF2017)“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演讲环节担任重要嘉宾,以下是他的演讲实录:



大家好,今天能站在这儿和所有从事环保工作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和实践者一起就环保创新问题进行交流非常荣幸。我们都能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是今天我们在行动上如何来实现环保创新,来践行生态文明,以及实践可持续发展? 这个方面需要我们从伦理的角度来判断,如果把地球作为自己的家园,把地球作为星球的一份子,把地球寄托一份情感,我们的地球就不会遭到这么多的破坏。

 

今天想就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和大家分享我多年研究的一些科研成果。从时间来看,20世纪的工业化革命带来了生活便利,这一光荣历程已经载入史册,因为许多国家存在着贫富差距以及资源短缺,使人类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产生了质疑。应该说过去工业的发展带动全球的经济增长,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但这一辉煌业绩的背后却是赤裸裸的贫富差距,血淋淋的利益冲突。


社会发展促使人们对经济发展新模式的探索。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世界性人口膨胀、粮食危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人类敲响了生存与发展的警钟。 工业与生态、生态与社会的联系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对于中国来讲不可忽视的是三十年的经济改革的确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是中国经济长期粗放式增长,拼资源、拼环境,“GDP至上”,甚至急功近利推行高耗能产业政策,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牺牲自然资源,这也造成了我们今天资源的短缺。中国已经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世界碳排放大国、世界污染大国,我们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在这个压力之下我认为中国能够率先提出生态文明,这是非常伟大的制度创新。

 

生态文明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需要有行动力,所以我们国家领导人,提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制度。但生态文明的建设还存在很多难点:


第一个难题资源总量和人均不足的;第二个是资源消耗增长速度惊人;第三个难题是对外资源依赖度还将上升;第四个难题资源重复利用率低;第五个难题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第六个难题是资源利用效率整体偏低。


生态文明的建设重点有三个方面:资源消耗增长过快,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再生率不高。


以上都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难点。我们的思想首先要转型,我写了一本书《中国经济转型之路》,我提出了中国要从排他经济向包容经济转型,从棕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我们的棕色经济如何转向绿色经济是非常重要的。在思想观念上,认清这一点就能够成为我们生态文明重要的一步,能够促进全球建设一种公正、包容重要力量。


社会实践可持续发展。转型就是从一个不可持续向可持续转型,要从高碳向低碳经济转型。社会发展要促使我们对经济发展的模式进行一种新的探索。我认为有三种发展模式,物质经济增长模式、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三种模式之间导致了三个不同的结果,棕色经济、绿色经济、金色经济。生态发展以及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转型,将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四次浪潮”。


(以上实录图文来自AEIF2017现场演讲,略有节选)


关注我们
  • 联系方式
    +86 0755 82762819; info@aeif.as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