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构建产业链生态合作共创,以设计思维和创新解决方案赋能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从生态经济的概念里面延伸出来的,而在国内,循环经济概念进入人们的视野要到90年代,而真正的加速发展,是21世纪以来的二十年,尤其是2021年7月,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循环经济的发展,更是成为中国资源安全和利用效率提升的核心战略支点。


循环经济的定义版本很多,目前普遍推行的是中国国家发改委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中国循环经济虽然在过去的十年取得了长足进展,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再生资源利用能力显著增强,但是总体仍面临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范化水平低,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难,综合利用产品附加值低等突出问题。

那么,循环经济发展到底难在哪里,展望未来,循环经济要取得进一步的突破和长足发展到底路在何方,下面以笔者的角度给大家做一下拆解:

要理解循环经济的挑战和机遇,首先要了解循环经济最核心的三大原则,即人们通常说的3R:
  • 减量化原则(Reduce)是3R原则中唯一针对输入端的,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和消费目的,更积极主动的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 再利用原则(Reuse)是针对使用过程的,要求产品和包装能够以初始形态被反复利用,从而延长生命周期,减少再生产的资源浪费。
  • 再循环原则(recycle)则是针对输出端的,旨在把废弃物再次资源化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从而减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从3R原则的视角来看,循环经济的核心关注点首先应该在设计,因为设计决定了源头的输入和后续的可能性。要注意,这里我们说的设计不是狭义的产品设计,而是循环设计的思维。目前在国内,我们的设计更多的聚焦在吸睛的颜值和造型,以及价格竞争力,缺乏循环经济视角的系统化,这部分可以挖掘的潜力巨大。

首先,通过设计可以从源头上实现减量化的目标,例如极简包装就可以极大的减少资源投入,并减少后续废弃过程中的环境压力,经久耐用的产品设计可以有效降低产品更替的频率,产品造型和包装形态的设计可以巧妙的减少运输空间的浪费。

宜家广为人知的平板包装就是通过设计实现减量化的经典案例,通过平板可拆装的设计,对运输和仓储空间的节省可以达到60%以上,同时,也明显降低了储运过程中的质量损耗。

其次,通过设计可以实现产品的再利用,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之前提过的Patagonia的WORN WEAR平台就是产品再利用的典范,建立在店铺旁边的这个修补平台,对破旧衣服进行修复后,让其再次进入消费链路,减少了再生产和再消费的资源投入。

最后,通过设计可以为无法再次利用的废弃产品实现再循环提供保障。以时尚产业为例,目前对多种材料进行混合使用是非常普遍的做法,以实现更独特的外观效果和功能,但是,这无疑为废弃产品的循环再造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即使通过技术革新找到解决方案,循环再造过程中的资源投入也会几何级倍增。

如果说设计对于循环经济是一种理念和思维体系支撑,解决的是源头最优化的问题,那么循环再造则是一个复杂的产业生态,也是循环经济的最大挑战所在。

首先,废弃物的有效回收和分拣就是循环再造面临的第一道挑战,回收的挑战更多的是效率和公平的问题,据统计,目前全球六成左右的废弃物收集是由非正式劳工完成,这其中大部分是弱势群体,工作环境和福利无法保障,同时也无法有效衔接后续的分拣和再造业务流。

分拣的挑战则更多是由于行业和产品的复杂度,以塑料瓶为例,目前的自动化分拣已经非常成熟,而对于废弃纺织品,由于化学品风险,款式复杂等因素,分拣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回收和分拣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规范引导,也需要行业基于需求端的倒推设计,才能真正实现提效提质。

其次,目前大部分循环再造后的产品附加值太低,例如废弃纺织品的循环再造产业集群,大部分把材料降级利用做成了拖把,抹布等。其实废弃再造完全不意味着低附加值,之前给大家分享过的瑞士品牌FREITAG,正是把废弃的集装箱卡车防水布,经过分拣和改良,打造成了独具一格的包材面料,然后设计师通过巧妙地几何分割再利用,最终制成高颜值个性化的防水邮差包,中高端的定价仍旧吸引了众多追随者。所以,基于用户需求和应用场景的反向设计,才能真正变废为宝。

最后,循环再造是否会对环境带来积极影响,还是雪上加霜,也存在较大争议,原因是循环再造的过程可能本身就面临着较大的资源投入和碳排放。以塑料瓶为例,市面上常见的循环再造方案是回收分拣后,生产为化学纤维,然后应用于家居和服装等场景,但是相较经过简单处理后重新回用到塑料瓶,这属于长链路的二次再加工,同时二次加工的产品很难再次回用,对环境的压力只是延缓了,并没有根本的解决,这种循环再造方式争议自然就会很大,目前许多头部品牌已经明令禁止了。所以,循环再造还是要做好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预先评估,做出最佳路径选择。

打造循环经济的关键在于构建品牌和端到端的产业链生态共创与合作,以设计思维和创新解决方案赋能,更要发挥政府和政策制定者的引导作用,让循环经济真正成为现实。




以上内容来源于”资本实验室“

关注我们
  • 联系方式
    +86 0755 82762819; info@aeif.as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