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荐语:在9月25日由亚洲环保创新论坛(AEIF)发起的“行者,行着...”2025可持续行动者大会上,来自有机地球(Organic Earth)的创始人张萍,以《一片雪花的觉醒与责任----小微企业ESG实践之路》为主题,讲述了有机地球这家已经成长了25年的小微企业,是如何通过产品开发和社区实践推进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故事。
当ESG成为大企业财报中的"标准配置"时,小微企业却不得不面对“ESG就是纯情怀,根本不可持续。”这样的质疑声,有机地球基于认知觉醒、效率优势与经营者定力的生存智慧,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编织进从原料种植到产品包装的每一个环节,证明了ESG并不是大企业的“专利”,也不是小微企业的“负担”。特别是在经历全球公共健康危机,以及正在面临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增多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有机地球的探索无疑让我们在思考全球挑战加速重塑商业逻辑时,又为更多小微企业如何在ESG赛道上找到自己的节奏,提供了生动的现实范本。可能并没有华丽的ESG报告封面,也没有庞大的可持续发展部门,但这家以"做有生命的护肤品"为初心的企业,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小微企业的ESG担当:对地球敬畏,对人友善,对事业真诚。
从“被动改变”到“主动共生”的社区涟漪
有机地球的ESG基因,始于一场“自救”。创始人张萍的先生二山(Darren Moore)因过敏体质,亟需无化学添加的护肤品,这让团队从创业之初就坚定了“全系产品不含一滴化学合成成分”的底线。但他们未曾想到,这份对产品安全的执着,会悄然改变周边社区的生活方式,形成独特的“认知传导链”。
2003年落户北京通州时,有机地球的员工全部来自周边乡镇,女性占比常年维持在79%-95%。起初,员工们习惯使用商超里香味浓郁的日化产品,谁前一天洗了头,第二天洗发香波的味道便能轻易分辨。而到2023年初,企业内部调查显示,87%的员工已改用有机地球的洁面沐浴产品,20-50岁的女性员工中,92%选择素颜上班,主动弃用粉底、香水等化学美妆品。这种转变并非靠强制要求,而是源于“亲手参与生产、亲眼见证全程”的信任积累。
认知的改变很快从厂区延伸到村庄。由于产品不含防腐剂,有机地球需采用小规模手工新鲜生产模式,对库存实施严格限时管理,每一两月清仓的冷库产品,都会免费送给村民或捐赠。十里八乡的村民从此成了天然护肤品的“忠实粉丝”,清仓时排队领取的场景堪比过节,天然冷法皂头和身体霜更是供不应求。南刘各庄村近80岁的韩大妈,甚至专门让人给刚出生的小孙子购买有机地球的婴儿皂和护肤霜,笃定“别的化学品根本不行”。连纪录片拍摄团队都惊叹:“在弃用化学合成品这件事上,这里的农村人比城里人还讲究。”
垃圾分类则是另一堂“环保实践课”。二十多年前,有机地球就在厂区推行精细化垃圾分类,纸箱、塑料、玻璃瓶等固废分门别类收集,每月卖废品的收入全部存入员工出游基金。团队还定期组织员工观看《塑料王国》《不可忽视的真相》等环保纪录片,开展《寂静的春天》读书培训。如今,95%的员工都改用玻璃或金属饭盒带饭,接触食物时会主动避免使用塑料包装。这种“知识输入-行为改变-社区辐射”的模式,让ESG从企业理念变成了村民的生活日常。
“船小好掉头”的灵活创新
在ESG实践中,小微企业的“小”往往能转化为独特优势。生产规模小、决策链条短的特点,让有机地球在应对环保难题时,展现出大企业难以企及的行动效率,起泡网的“收费变革”就是典型案例。
有机地球的天然冷法皂采用无起泡剂配方,泡沫绵密细腻,但习惯了化学产品丰富泡沫的用户总觉得“洗得不够劲儿”。团队最初的解决方案是:每个香皂订单默认赠送一个起泡网。然而问题很快显现:老用户复购率高,家里积攒了大量闲置起泡网;而部分家庭因多人使用、多场景需求,又面临起泡网不够用的情况。
2022年春天,张萍在一场读书会上与书友探讨该问题时,有书友提议通过“起泡网收费”破解困局。她当即与直营店长沟通细节,次日便调整策略:停掉默认赠送,在下单页面新增付费起泡网选项。初期店长忧心忡忡,担心客户不满影响销量,还以餐饮外卖为例劝说——很多商家即便用户备注“不需要餐具”,仍会默认配送,只因怕出错引发差评。但张萍坚持先试一段时间,让客服耐心向用户解释“减少地球负担”的初衷。
数据最终印证了决策的正确性。从当年4月实施收费到年末,冷法手工皂销量不仅未受影响,反而略有提升,而起泡网采购量骤降80%,既减少了资源浪费,也未损害用户体验。这场“小改动”背后,正是小微企业“快速决策、即时调整”的效率优势,让ESG创新无需经历冗长的流程审批,能以最小成本试错、迭代。
经营者意志撑起的“长期主义”
小微企业流程薄弱、资源有限,ESG实践往往离不开经营者的坚定意志。尤其是那些短期内会增加成本、降低利润的举措,更需要“掌舵人”的定力。有机地球的物流去塑项目与生产安全管理,就深刻体现了这一点。
由于坚持不用塑料瓶包装,有机地球的霜膏油产品均采用玻璃、瓷或铝瓶,但快递运输中的碎瓶率居高不下。团队曾尝试用泡泡气垫膜包裹减震,虽成本低、效果好,却因塑料降解周期长而心怀负罪感。2020年3月,企业发起“循环减塑计划”,邀请用户回寄气垫膜并承担运费,结果一年仅收到不到50个回寄,项目因后续跟进人员变动而搁置。但张萍并未放弃,2022年底找到新资源后,她决定从源头升级:将减震物料换成玉米发泡淀粉颗粒,快递箱改用无胶带拉链式箱子。这一决策使单个盒子制作成本增加2倍,减震物料成本增加6倍,在财务预算明确显示成本大幅上升的情况下,她仍坚持启动方案——“如果不是经营者下决心,这样的调整根本推不动。”
在生产安全上,这份“定力”同样显著。作为国内纯天然护肤先行者,有机地球拥有13项相关中国发明专利,因找不到符合要求的代工厂,自创业起就自建工厂。考虑到女性员工占比高(2005年前曾连续数年100%为女性员工),企业将“零工伤”作为底线,除购置专业搬抬工具省力外,甚至把切皂机速度限定为“蜗牛般”,宁可牺牲生产效率,也要避免员工受伤。这份对安全的执着,让企业保持了23年零工伤事故的纪录。
当然,张萍也强调“经营者意志不是独断专行”。在起泡网收费初期收到客诉时,她没有固执己见,而是让团队准备话术耐心解释,并密切跟踪数据反馈;物流去塑方案实施后,也在持续优化生物基降解物料的成本与效果。这种“坚定试错+灵活调整”的平衡,正是小微企业ESG实践的智慧所在。
ESG是小微企业的“生存新逻辑”
有机地球的故事,打破了“ESG只属于大企业”的刻板印象。它证明,小微企业无需因资源有限而对ESG望而却步——从改变员工与社区的认知开始,发挥“船小好掉头”的效率优势,凭借经营者的坚定定力,就能将ESG转化为差异化竞争力。当人类社会逐渐告别“粗放增长”模式,那些能与环境共生、与社区共振、坚守长期价值的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将在新的商业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正如张萍所说:“ESG不是情怀,而是让企业走得更远的底气。”有机地球的突围之路,或许能给更多小微企业以启示:在ESG的赛道上,重要的不是起点有多高,而是是否愿意从当下开始,用每一个具体的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可持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