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IF2018回顾之五 | 改变世界环境问题的366个创新方法,每一个你都可以


迈克尔·诺顿有本著作《改变世界的365种方法》收集了世界各地的社会创新案例.
每天小小的行动实践,都在大大地改变着这个还不完美的世界。但改变世界环境问题的方法可绝对不止这些。这些不仅有想法还很有行动力的伙伴,带来了所在机构最出色的项目之一,而每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的你,也都可以成为第366个。


孟祥伟
深圳市华基金生态环保基金会副秘书长
深圳华侨城都市娱乐投资公司湿地管理部总监
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校长


华侨城湿地是集保护、开放、教育于一体的公益平台


华侨城湿地,深圳都市中的绿宝石,是深圳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同时也是是第一所自然学校,搭建起了人和自然的和谐连接,人和自我,以及人和时空的关系。

华侨城湿地一直秉承着“尊重自然”的创新型湿地管理理念,提倡零废弃的生活方式,尊重自然的状态,建造无痕湿地,如收集果渣堆肥培育土壤,晚上不开灯还夜间良好的栖息环境;

采用“顺其自然”的创新型湿地管理模式,以自然规律为本,以生态监测为基础,以生物多样性为目标,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华侨城湿地是集保护、开放、教育于一体的公益平台,尤其注重人文关怀,秉承“一间教室,一套教材,一支环保志愿教师队伍”的原则,华侨城湿地开始筹办深圳第一家自然学校。在这里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注重人和自然的连接,让人在自然中能触摸自我,塑造自我,感受自我与时空的关系。
 


华侨城湿地还会经常有各种活动,如OCT凤凰花嘉年华、大自然+“诗”地艺术季、自然梦想家、公众生态讲堂等等,为每个人搭建“对话自然”的创新环保公益平台,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其中,携手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珍.古道尔:“唯有了解,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唯有行动,才有希望”。


彭宇
(自然名:树蛙)
鸟兽虫木自然保育中心创始人
 

触摸自然,勇敢地站出来去保护自然



很多人害怕自然,害怕自然中的许多动物。其实很多恐惧是来自于不了解,是来自于人的想象。

鸟兽虫木,是个自然教育和生态保护的组织,希望带领大家走进户外,近距离地接触、观察和了解自然界的“鸟兽虫木”。通过近距离地接触、观察我们所认为的“危险或恐怖”的动物,来消除恐惧,这样才不会因为恐惧,就去破坏或打死他们。

我们深圳90%的蛇是没有毒的,但是这90%没有毒的蛇都当毒蛇一棍子打死了。



就像,许多小朋友在触摸像螳螂之类小动物的时候,常会感到很惊喜,发现原来自然并没有这么恐怖,原来他们和我们一样,可以和我们成为朋友。

由此及彼,许多人会越来越关注和爱护各种动物,会去举报捕鸟,会去为红毛猩猩筹款......我们相信,通过这样与动植物的接触了解,在面对自然问题的时候,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


郭雯怡
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


公众参与如何有效推动环境改善?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有许多人目睹了记忆中清澈的河流变得又黑又臭,童年时的乐趣已然消失,而自己的孩子也体会不到有清澈河流陪伴成长的快乐。从而他们觉得自己力量微弱,痛心而无力。

2016年12月份,国家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每条河流都要有自己的河长。而且非常值得关注的是,在意见当中,还强调了要拓展公众参与的渠道,营造全社会参与河流治理的社会氛围。

2017年3月22日,“世界水日”,深圳绿源联合了深圳晚报社公开面对社会去招募深圳民间河长,提出了略显大胆和狂妄的口号——“给你一条河,你尽管去‘撒野’”。

栖水而居,早已不是一种选择,更是一份责任。当时有200多名来自深圳市九大流域的民众进行报名,这些人员都来自不同行业和不同年龄阶段,他们内心深处对河流有着非常美好的依恋,以及对绿水的憧憬,很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改变它。


我们项目组设定一系列专业课程对他们进行赋能,从河流的监护理论知识到深圳治河的历史,从公众倡导宣导方式到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让深圳民间河长们更具有行动力和有效力。


此外还会有系列的实习考察。除了链接大家对河流的情感,让群众更具专业能力外,我们也搭建一个包括相关市政府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媒体记者在内的一个共振平台,让公众们的行动更加有效,从而也会更好地激发大家对河流守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形成更广泛的影响力,先从一个人的河流守护,逐步演变成一个家庭,一个社区,乃至是整个珠江领域水环境保护。


陈超
潜爱大鹏品牌部公众宣导主任
 

守护一片湛蓝


潜爱大鹏,是2012年大鹏新区管委会发起的海洋保护的公益项目。我们有两个保护点,首先是种珊瑚。我们成立6年以来,在大鹏半岛建立了2个生态珊瑚保护基地,种植了5千多株珊瑚,对珊瑚断指有68株进行移栽。另一个项目就是海底垃圾的清理,一共清理了600海里的垃圾,其中鱼网大概有1千多米。


在种珊瑚的保护海洋这方面,我一直认为公益组织能做到的事情非常有限,更大的价值在于它的理念和想法的传播。有时候,有的事情,其实每个人做一点点,比一个人穷极一生去做要大很多。所以我们会通过一系列的潜爱课堂,包括进校园、海洋讲座等等,把知识和理念传播给更多人。


我曾在一次日常清理渔网的时候被渔网缠住困在海里,但我很快就冷静下来,因为我可以发出信号,会有伙伴来救我。可是鱼类,当它们被渔网缠住,伙伴是没法搭救的。所以我决定用我自己的力量去替这些海洋生物发声,去减少海洋渔网的产生。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海洋捕捞国家,大概是1300多万的年均捕捞量,我们了解到一个收购站,年回收渔网是3吨至5吨。所以渔网对海洋生物的威胁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让更多市民参与进来,让清洁渔网能够变成可持续开展下去,形成一种商业模式,让这件事能够更广泛地推广,我们制作了废旧渔网潜水袋。


虽然废旧渔网潜水袋在尝试推广的阶段,我们面临的问题有很多,但这只是个环保和创新的外延起点,相信在未来越多的人的参与加入,我们会做得更好的。


王子人
上海浦东乐芬环保公益促进中心 总干事
捡拾中国项目 联合发起人
 

将地球捡回原来的样子



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星球上面,世界每年会有800万吨垃圾流入海洋,这生活垃圾概念相当于112123架波音飞机倒入海洋。

那么在全球产生了13亿吨的生活垃圾中,其实只有1/3在全球50座大型的填埋厂和处置厂中能够得到妥善的处置,其余大多散落在我们的城市、乡村、山野、户外,而进入海洋里面的800多吨生活垃圾,70%至80%都来自于我们的陆地。如果我们再不做出改变,到2050年海洋里面塑料数量将会超过鱼的数量。


2018年9月15日,我们引入了世界清洁日的行动,我们想要号召每个人跟我们一起做一个捡星人。2018年9月15日,全球有158个国家加入这个行动,有1700万人接力人类历史上参与人数最多的垃圾环保清理行动。



在中国,我们有来自全国各地31个省市、自治区,近700个团队,10万人一起参与这样一个行动。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清理出754吨的生活垃圾。


我们是如何做到打造中国最具环保公益的行动?我们用事件触发个人行动力,用科技撬动群体性力量,用数据展示现实的环境状况,联合各行各业发声,创造社会影响力。

此外,我们还推出了“捡拾地图”小程序,鼓励全国关注户外垃圾议题的伙伴们通过我们平台发起活动,招募志愿者,记录捡拾活动情况。同时,我们也鼓励公众发现和在平台上标注身边失控的生活垃圾,邀请身边的伙伴一起去清理。


我们主要是想打破公众对环保的刻板印象,就是环保一定是绿色的。我们希望告诉大家,环保是多彩的,希望吸引更多人群的加入。

其实通向一个“零废弃社会”的路还很漫长,我们需要更多的努力,我们不希望生活在被垃圾包围的城市里面,所以希望各位和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从身边做起,从每个人做起,然后进行垃圾分类,一起捡起我们身边的垃圾,将地球捡回原来的样子。

关注我们
  • 联系方式
    +86 0755 82762819; info@aeif.asia
     
    ×